無農不穩,無工不富,無商不活。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然商場如戰場,要在商場的群雄逐鹿中脫穎而出,靠的不僅是實力和時機,更有著一股子精氣神。廣大龍商(龍巖籍企業家)近年來表現活躍,不僅為龍巖經濟社會發展獻智獻力,更不乏弄潮改革開放、領軍專業領域的典型代表!是什么造就了這一現象?我們設立“打響龍商品牌 助推高質量發展”專欄,試圖從這些龍商精彩的故事中挖掘他們的特性與共性,探尋龍商精神之奧秘。
長汀,史稱汀州,從盛唐至民國歷來是州、郡、路、府及專署所在地。貫穿長汀至潮汕的汀江,為福建四大江之一,歷史上發揮了繁榮經濟的重大作用,長汀成為聯結閩粵贛周邊十數縣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,鹽業、糧食、紙業、百貨、京果、竹木、船業等各種商業蓬勃興旺,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長汀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,享譽“紅色小上!敝Q,為打破敵人對中央蘇區的殘酷“經濟封鎖”,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
中央紅軍長征前,汀州水東街曾是紅四軍司令部、政治部以及中共福建省委所在地,可謂福建蘇區的政治和經濟中心。
長汀商會始于清光緒三十三年(1907),延續至今已有108年歷史。不過中間由于改朝換代曾有過中斷,名稱亦時有更改,諸如1907年之“汀州商務分會”“長汀縣商會”,繼而“商民協會籌備會”“旅棧業商業同業公會”“光明電燈股份有限公司”等等。直到新中國成立后,才有了統一名稱,1949年11月成立“長汀縣商會”,1951年成立“長汀縣工商業聯合會”。
而汀州商人的歷史,則更為久遠。千年客家文化錘煉出的堅韌不拔、開拓進取、勤勞樸實、憂國懷鄉等精神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汀商。及至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,大多數汀州商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感召下,竭盡所能服務于革命事業,或為革命軍隊籌款,或為蘇區反“圍剿”提供經濟支撐,或不斷發展工農業生產改善人民生活,革命精神空前強大。龍商精神在長汀革命史上熠熠生輝。
1、長汀商人為“八一”南昌起義軍救治傷員,籌集軍餉,第一次積極贊助革命
1927年“八一”南昌起義,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開始。后南昌起義軍在周恩來、賀龍、葉挺、劉伯承、朱德等率領下,在江西瑞金壬田和會昌接連打了兩次大仗,殲滅國民黨軍錢大鈞部四個團,俘獲敵官兵900余人,繳獲大量槍支彈藥。起義軍也有不小傷亡,計有起義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徐特立,營長陳賡等300多名傷病員,被送到汀州福音醫院治療。院長傅連暲立即發動汀州城所有醫務人員,以福音醫院為中心成立臨時“合組醫院”,緊急搶救傷病員,但是困難重重,首先遇到的一個大難題,就是傷病員的生活費怎么解決?否則傷病員光是開刀、打針、吃藥,沒有飯吃,沒有營養,哪來身體抵抗力?傷病怎能好!對于這些問題,后來傅連暲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:“紅軍在我的醫院留下三百多個傷兵,我均為他們醫治。我請學校師生做看護,除醫藥費由醫院無代價供給外,并以博愛和人道名義向商人募捐作他們的生活費。想盡方法來照顧他們,并保護他們!睆倪@里我們清楚地了解到,起義軍300多名傷病員是傅連暲和醫生護士們給醫治的,而他們的生活費則是長汀商人給予募捐解決的。這次南昌起義軍的目的地是廣東潮汕,所以在汀州時間不長,前后不過半個月。起義軍離汀赴上杭時,徐特立、陳賡和大部分傷病員已痊愈出院跟部隊走了,但仍有部分重傷病員留在福音醫院繼續治療。傅連暲千方百計保護他們,直到一個多月后全部痊愈出院。
起義軍在汀州治療傷病員的同時,也在籌軍餉。起義軍從江西臨川至瑞金途中軍餉問題日漸突出,籌款方法各行其是,有的按舊政策,每到一個城市即行提款、派款、借款,實際上就是利用當地土豪劣紳來籌款;有的主張實行新的政策,對土豪劣紳采取征發、沒收、罰款等。
后一種辦法雖好,但實行時發現贛東一帶全無農民運動,誰是大地主、大劣紳很難調查,采用舊的方法,確能籌到一些現金,所以起義軍9月6日開始在長汀城籌款,仍舊沿用舊方法,舊政權下的長汀商會答應3天內籌款6萬元,起義軍同意了,結果上了大當。原來,商會在城鄉大派款,把籌款攤派到一般小商人身上,甚至小雜貨店及10畝以內自耕農都攤派10元8元,而有10萬元以上家產的僅出三五百元,因此籌款3天,僅籌得2萬余元,還鬧得滿城風雨。
鑒于此,起義軍革命委員會領導人周恩來立即召開緊急會議,決定拋棄舊的一套方法,實行新的籌款政策,對土豪劣紳采取征發、沒收、罰款。同時對陽奉陰違欺騙起義軍的商會會長姜濟民及另外3個罪大惡極的豪紳召開公審大會,實行鎮壓槍決,威震全城!長汀商人熱情高漲,紛紛捐款捐物,2天時間,起義軍又籌款4萬元,加上此前所籌2萬余元,共計6萬余塊大洋,為起義軍南下廣東潮汕解決了軍需的大問題。
2、長汀商人為紅四軍首次入閩籌款,解決了幾項急需經費
1929年3月14日,紅四軍在毛澤東、朱德和陳毅率領下,在長嶺寨擊斃國民黨福建省防軍第二混成旅旅長郭鳳鳴,殲敵2000余人,解放長汀城。
彼時紅四軍面臨著與南昌起義軍同樣的經濟困難,可不同的是這回來的是毛委員,他旗幟鮮明提出“打土豪,籌軍餉”政策,并大張旗鼓開展宣傳活動,通過張貼《紅四軍司令部布告》,印發黨的“六大”文件《共產黨宣言》和《告綠林兄弟書》等,刷寫墻頭標語,作政治報告,召開小型講演會、座談會等方式宣傳共產黨和紅軍的方針政策。毛澤東還根據汀州城商人及知識分子云集的實際情況,親自起草印發了《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》,闡明共產黨對商人及知識分子的政策,號召商人及知識分子投身革命,支持革命。毛澤東著重指出:“共產黨對城市的政策是:取消苛捐雜稅,保護商人貿易,在革命時期對工商人士酌量籌款供給軍需,但不準派到小商人身上。城市反動分子的財物要沒收,鄉村收租放息為富不仁的土豪搬到城市住家的,他們的財物也要沒收。至于普通商人及一般小資產階級的財物,一概不沒收!
毛澤東在文中號召:
商人起來幫助工農階級!
商人要使商業發展,只有贊助土地革命,增加農民生產力和購買力!
商人要使商業發展,只有打倒帝國主義,斷絕洋貨的來源!
商人要使商業發展,只有推翻國民黨政府,擁護工農兵政府!
商人只要贊助革命,共產黨就不沒收他們的財產,并保護他們營業自由。
經過廣泛的宣傳發動,紅四軍在長汀縣委、縣革命委員會積極配合下,在長汀商人積極響應下,不失時機地開展籌款、罰款、打土豪、沒收等活動,不到10天便沒收10余家反動豪紳財產,罰得光洋2萬余元,并向資本千元以上的商人籌借軍餉3萬元,共得款5萬余元大洋。這一大筆巨款如何處置?毛澤東和前委們認真研究后,作出了十分周到的安排:
一是考慮到當時在上海的黨中央活動經費很困難,為了幫助黨中央解決經濟困難,通過長汀地下黨安插在長汀郵局的地下黨員羅旭東郵匯3萬元巨款給上海黨中央;
二是派出紅四軍宋裕和帶上500銀元,前往瑞金大柏地,與群眾協商紅四軍在大柏地戰斗中損壞的群眾的東西,折價給予賠償;
三是紅四軍第一次給全軍發軍餉,每個指戰員一律平等發4塊大洋零用錢,用于購買毛巾、牙刷、牙粉、襪子等日用品;
四是趕制4000套軍裝,軍衣、軍褲、軍帽和綁腿,顏色一律為灰色,軍裝依照蘇聯式樣,帽子采用列寧戴的八角帽,衣領縫上兩塊紅布領章,象征紅旗普照,八角帽前縫上紅布五星,象征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為革命。
3、長汀商人為“紅色小上!迸c反“經濟封鎖”,出色地發揮了正能量
1931年9月,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第三次反革命“圍剿”后,閩西、贛南兩塊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,形成了中央革命根據地。10月,汀州市委、市蘇維埃政府成立。汀州市成為中央蘇區唯一的市,也是中央蘇區最大的中心城市。不久,中共福建省委、省蘇維埃政府、省軍區等機構在長汀相繼成立,從此,標志著閩西蘇區的鞏固和成熟,開始進入了強盛與發展的新時期。
在汀州市委、市蘇維埃政府的直接領導和福建省委、省蘇維埃政府及中央蘇維埃政府的領導下,汀州市的經濟建設突飛猛進,日益繁榮昌盛,成為中央蘇區的經濟中心,被譽為“紅色小上!。革命前,汀州全是私營商業,所以商業基礎比較雄厚,商品流通也較發達。紅色政權建立后,遵照毛澤東起草的《告商人及知識分子書》及閩西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《商人條例》,明確規定“商人遵照政府決議及一切法令,照章繳納所得稅,政府予以保護,不準任何人侵害”,允許“商人自由貿易”。在黨和蘇維埃政府的政策感召下,不僅原來的商店沒有減少,還新開了不少商店。從1933年冬有關資料統計,汀州市共有367家私營商店,其中:京果店117家、洋貨店(百貨店)28家、布店20家、油鹽店20家、藥店17家、紙行32家、醬果店9家、錫紙店27家、金銀首飾店14家、小酒店46家、飯店11家、客棧20家。規模最大的私營商店王俊豐京果店,資金3000元以上,經營品種多,營業時間長達15小時。
此外,無店的個體小商、小販經營農產品,政府在水東街大觀廟前和司背街分別開設了紅色米市場,主要進行大豆、大米及其他農副產品的交易。每天有鄰縣及各鄉村一千多人,肩挑各類產品前來交易,單大米、豆、麥每天就達78萬多斤,大大活躍了汀州市場,促進了蘇區的經濟繁榮。
汀州的經濟繁榮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水上交通便利,汀江繞城南流,經上杭、永定、大埔至韓江,在汕頭注入南海。主要商品物資往來全靠汀江航運,每天穿梭于汀江上的船只,號稱“上三千,下八百”,汀州成為閩西、贛南各縣的物資集散地。從1931年開始,在上海的中共中央大多數領導和干部進入中央蘇區,都是從上海經香港、汕頭、大埔、永定,然后到汀州住宿,再前往瑞金目的地。當時,汀州商店林立,市場繁榮昌盛,商品琳瑯滿目,在上海能買到的東西,在這里也能買到,所以從上海中央來的領導干部們譽稱汀州是“紅色小上!。
由于中央蘇區日益鞏固和發展,國民黨反動派除了軍事上對革命根據地加緊“圍剿”外,經濟上的封鎖也越來越殘酷。1932年開始,對接近紅色蘇區的白區實行“計口售鹽、售油(煤油)”!胞}每人每天只許買三錢,購時必須憑證;鹩娃k法亦如之,唯重量稍稍不同而己”。1933年5月,國民黨南昌行營頒布《封鎖辦法》,專門在靠近蘇區的縣設置管理所,各水陸交通要隘設管理分所或檢查卡。劃定靠近蘇區的縣為封鎖區域,并設贛江、閩江、汀江水道督察處。對米谷油鹽布藥等必需品,“非有護照及通行證,不準放行”。還野蠻訂立“五家連坐法”,規定五家中如有一家將食鹽運往蘇區,其余四家不報者,以“甘心赤化”罪處置。與此同時,敵人還嚴禁蘇區的貨物運往白區,這樣就使蘇區日常生活必需品如食鹽、布匹、藥品、煤油等,十分缺乏且昂貴。因此,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,保證軍民日常生活的急需供應,就成為中央蘇區經濟戰線重大的斗爭任務。
汀州為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,與敵人展開封鎖與反封鎖的艱苦卓絕的斗爭,一手抓大辦商業,一手抓發展對外貿易。大辦商業就是保護和鼓勵私營商業,興辦公營商業,發展合作社商業。汀州市的公營商業由中央、省、市蘇維埃政府投資興辦,先后成立了汀州市糧食調劑局、中華紙業公司、中華貿易公司、中華商業公司汀州分公司、中華蘇維埃運輸管理局福建分局等。汀州市的合作社商業名目眾多,形式多樣,主要以生產合作社、糧食合作社、消費合作社為主,性質屬于群眾集資興辦的集體所有制經濟,合作社種類齊全細致,據不完全統計,計有造船、農具、鐵器、織襪、鑄鍋、皮枕、雨傘、油紙、斗笠、煙絲、染布、陶器、制糖、榨油、錫紙、理發、硝鹽、樟腦、醬油、竹器、木器、磚瓦、石灰、縫衣、竹簍、豆腐26個生產合作社,20多個紙業生產合作社,共計50多個生產合作社,社員達5000余人。發展對外貿易,主要是對國民黨統治區的貿易。在汀州設立了福建省對外貿易局,汀州市對外貿易分局,隨后,長汀縣、兆征縣、汀東縣也設立了對外貿易分局。汀州福音醫院在上海、汕頭、峰市、上杭開設了四個地下藥房。中華運輸管理局福建分局在汀州的主要任務是控制水陸貨物,打通赤白交通運輸,以粉碎敵人對蘇區的封鎖。1933年除了原有的紫金山處金山下檢查站外,增設水口、回龍、官莊等檢查站,同時,以汀江的木船為主要交通工具,調集60多條木船,挑選120多名船工,以7只木船為一組分成9個小組,組成汀江運輸隊,每星期從長汀至上杭來往運輸一次,輸出土紙、香菇、筍干、米、豆等土特產,換回食鹽、西藥、布匹、煤油、臘紙、油墨等禁運物資。敵人的經濟封鎖也造成白區商人的貨物囤積不通,故他們暗中支持我們運輸,只要有錢,什么貨物都肯賣。
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,汀州商業一直非常繁榮,長汀商人也很會做生意,生活也較富裕,他們在共產黨的政策感召下,思想覺悟也越來越高。1929年3月成立縣總工會后,長汀商人在縣總工會領導下,為“紅色小上!钡慕洕睒s,為紅軍一至五次反“圍剿”戰爭的給養,蘇區政府人員的供給,發展工農業生產,改善人民生活,特別是為打破敵人的“經濟封鎖”,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。
(康模生系長汀縣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、原主任,程汀賢系長汀縣工商聯原主席、總商會原會長。本文部分圖片來源網絡)
|